星期二, 1月 10, 2006

數位落差又來了

Neil Selwyn要駁斥的是將數位落差放在「能近用」或「不能近用」、「可連結」或「不可連結」等問題上的簡單、只求近功的思考方式。其原因可追朔自源於中左派社會融合政策,導致今天數位落差成為一個政治上的熱門話題,而論辯的層次僅停留在「ICTs是緩和或是惡化社會排除?」。他指出這類傳統以二分法看待數位落差的框架是受限的,數位落差的問題,應該涉及下列四個概念的發展:

1.ICT意味著什麼?
2.近用意味著什麼?
3.近用科技和使用科技兩者間的關係為何?
4.與科技接合後的結果為何?

  韓國消弭數位落差政策的範圍包含[1]

1.創造一個可以讓人民隨時自由上網的環境,採取獎勵優惠政策,吸引民間投資。
2.提供家戶連網所需軟硬體設備,包括募集二手電腦、提供電腦購買補助金。
3.強化國民資訊使用之能力,有計畫的針對所有公民進行系統化IT教育,並特
 別協助障礙人士和年長者學習運用科技。

  而Neil Selwyn規劃出的數位落差模式包括:
1.形式或理論上能夠近用,提供工作環境或社區的近用環境;
2.任何形式的有效近用,個人真正能感受到在家、工作場所、社區內皆可近用;
3.有意義的近用,個人可以主動的選擇或使用科技與其內容;
4.社會參與的近用,成果是真實且可感知到的,包括生產活動、政治活動、社會活動、消費活動及積累活動。

  比較上述韓國政府的主要三項工作,與Neil Selwyn所規劃出的不同層級的數位落差模式之後可以發現,韓國政府的進程至少已符合第一至第三層級的要求,包括第一級的環境建設、第二級的個人確實能夠近用到第三級的教育訓練,達到有意義的近用,避免使用者徒有環境和設備,卻不會利用的窘境。更深入而言,韓國彌平數位落差的政策已超越「經濟資本」的侷限,考量到「文化資本」的因素-內化的,使用ICT的技能,此外,其對障礙人士和年長者數位學習的重視,似乎已考量到「社會資本」此一更隱而未顯的因素,使得與他人建立社會關係能力較不足的族群能夠近用ICTs。
  
根據Neil Selwyn的說法,「文化資本」包括:客觀化的科技文化產品、制度化的科技訓練證照等;「社會資本」涉及透過科技所能接觸的人際網絡,以及遠端的線上支援服務等等。韓國政策確實已能將關照的面向及於提升使用者這兩類型的資本,若思考更一步的作法,筆者嘗試提出幾點政策:

文化資本:
1舉辦資訊類的教學書籍的交流或捐贈活動,可配合目前定期舉辦的「全國好書交換日」活動重點辦理。
2.獎勵電腦教學書籍之創作、出版,目前的資訊類書籍價格不斐,如果政府能給予補助,可以提高相關產品的易得性。
3.補助電腦教育訓練費用,使基礎的認證易於取得。

社會資本:
1.提供身心障礙者購買ICTs補助,藉由科技使得與他人的互動不受身心的限制。
2.提供醫院(長期住院病房)、孤兒院、安養院上網設備,使其透過科技與人互
 動的機會增加。
[1] www.digitaldivide.nat.gov.tw/數位落差調查報告/ 94_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/ch2.html

沒有留言: